91藏情宝典奇幻文学世界>青春小说>明末风暴 > 四三一、塞外飞传虏寇关(一)
    ~日期:~11月07日~

    (感谢孤雁=死的慷慨打赏,继续向大伙拜求看出的月票!大战在即,月票助威!)

    “看来还需要大量人手,先得将码头建好来,咱们争取在明年五月之前便能通过轨道运送铁矿石。”

    俞国振说话的地方正是石碌,他最初的想法,是直接用船来运送铁矿石,但到了这里多方了解之后,才发觉此地降水虽是充沛,却是集中在雨季,而到了枯水季,当地黎人甚至饮水都困难,有“一人饮水三人担”的感叹。当初苏轼被谪贬于此,他便在文中记载:“昌邑之东北,近黎岐,高燥,民以刀耕火种为业。西南浮沙荡溢,垦之为田,必积牛之力,蹂践既久,令其坚实,方可注水于农事。踏风车取水灌田,或一辍工则无成……”

    故此,直接从石碌取矿船运,是不现实的事实,必须先通过轨车,将矿石运至叉河,然后再在叉河装运上船,到昌化江入海口北的海尾老市,于此换装海船,再转运新襄♀也就意味着,至少要建两个码头,一个是在叉河与昌化江交会处,建一个供河船载货用的小码头,另一个则在海尾老市,建一座大型的海港。

    好在现在新襄的基础建设兵团数量已经空前膨胀,那些初来新襄的劳力,别的技能还未学会,到基建工地上挖路铺石之类的总是可以的,因此俞国振可以抽得出足够的人手☆重要的问题还是卫生防疫工作,只要卫生防疫工作跟得上,劳力的意外死亡率控制在一定限度内,就不必的他们会出现太大的情绪波动。

    如今天下乱象已生,一个能吃饱饭拿足钱,还可以让家人过上体面生活的活计可不好找,越是经过离散的百姓,就越珍惜这一点。

    “是。”

    “铁轨倒先不急,先将矿区通往叉河码头的石路铺出来。与当地黎人要处置好,咱们不缺钱,休要为了节约几文钱弄得当地黎人闹事。”

    “南海伯只管放心,我必做成此事!”

    万时华几乎是拍着胸脯立军令状,俞国振笑道:“虽然明面上是张天如在为你请托,实际上我只是借他个名头,如果我料不差,崇祯十二年二月。你便可以上任,那在那之前将土路弄出来,我让新襄为你准备铁轨,待你上任之后,便可推动轨道辅设。”

    “二十里路,而且已经做了这么多准备。人手又充足,我能做到!”

    俞国振略有些唠叨的吩咐没有让万时华心生不快,相反,他感到自己身上重大的责任。除去会安总督胡静水、羿城总督将岸和新杭总督张正,他是第四位得到独当一面机会的新襄体系下的人物!

    而且,俞国振反复强调过钢铁对于新襄的意义,特别是看到蒸汽机等需要大量消耗钢铁的玩意之后,万时华明白,这里便是新襄的未来骨架之所在。俞国振将这里交给他。并不是因为新襄无人,只是因为他在观念转变过来之后所作所为都入了俞国振眼罢了。

    两人又讨论了一些未来对待黎人的问题,昌化县靠海,汉人早就在此生活,黎人也有不少,双方有些矛盾,不过大体还算和睦。处置好与他们的关系,万时华早就对俞国振的政策心领神会,那便是安抚老一代。归化新一代‖化下一代。

    “我料想,两到三年之内。可用于交通的蒸汽机便能拿出来,到那时,运输问题也就方便……”

    正说话间,突然远处传来马蹄声,紧接着,一骑虎卫顺着道路跑了过来。

    “公子,有紧急军报!”那虎卫到了俞国振身前,将手中的一封折好的密信交了出来。

    俞国振微皱了一下眉头,打开后看了看,顿时神情肃整起来。

    万时华知道自己不属于军队系统,不该去打听发生了什么,但从俞国振神情来看,似乎是有大事发生了。

    “建虏又南下了。”俞国振收住密信,见万时华一脸好奇,便开口解说道。